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诸多目标,如何实现统筹兼顾,如何实现先立后破,从而达到稳步有序转型的效果,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5月15日了解到,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联合能源基金会举办“能源中国”专题研讨会。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出席论坛时表示,能源转型做好“先立”,应立电源、立储能、立电网。谈及中国能源转型的时间框架,邹骥提出三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基于中国现有庞大的化石能源,特别是从煤炭等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来看,中国煤电机组即便超期“服役”也不会超过20年,也就是说这个周期到2040年前后。第二个周期是技术周期,主要是面向新型能源系统的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储能、输电、智慧电网、需求侧管理等一系列技术。第三个周期是投资景气周期。邹骥认为,应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非化石能源“立”起来,同时严控化石能源的增量,以期实现能源顺利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表示,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他表示,对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是影响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也是影响我们国家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关键点,所以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发表线上讲话称,在“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中国会面临巨大的产业结构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碳排放下降,GDP会继续增长。“我们估计到2060年中国的GDP会继续翻两番,也就增长4倍,会从现在的100多万亿元涨到400多万亿元的规模,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增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表示,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系统调节的重要力量,预计2023年电化学储能电站新增装机将爆发式增长。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表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面临着土地空间、并网消纳、安全运行、经济性等难题和挑战,他建议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 保障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空间。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表示,要在未来4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需要迅速形成能源电力转型的强大合力,而规划建设大范围高效配置的大电网,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科学规划布局跨省跨区输电通道;持续优化区域骨干电网网架;不断完善各级省级电网的主网架。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力促进能源转型。叶燕斐表示,解决煤电保供问题应从需求侧想办法。对于重大工业用电用户,要根据季节和用电需求对其生产能力进行调节。在居民用电方面,要完善规划和激励,加快提升建筑效能。
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表示,电煤消费预计在2030年后进入下降拐点,之后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大幅替代煤炭,预计到2060年煤炭消费量下降到约3亿吨。针对电煤消费下降和电力需求攀升,煤电行业转型面临挑战,傅莎提出三大举措:短期内要严控新增煤电项目;设计煤电转型的顶层规划;煤电企业应积极寻求转型。
恪守“信誉第一,客户至上”的市场信念,将继续为客户提供优良的节能供热工程方案,以完善的服务和对客户的忠诚奉献给社会
广州宝能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31143527
研发中心:广州市黄埔区水西路32号6楼
运营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559号17楼